綠色的線一路到最上方跟另外一條綠色交會的地方就是「藤壺口」,鄰近還有一個「柬埔臘」,之後可以看到一個大大的聚落:林屺埔(明朝鄭成功時期就已成聚落),後最左邊的紫色線就是「科仔坑」,沿著走入山裡與一個大彎口交會的地方就是「流藤坪」。 這五個點就是福康安擔心躲在小半天裡的林爽文突然跑出來之後,所駐守的五個重要的點。 可以看到福康安所佈首的五個點相當的精要,都是古道會經過的地方,不然就是躲在扼要的路口的山邊作埋伏,若林爽文軍一出這個山口,那麼恰巧可以來一個突襲!由此可以看見福康安在兵法上以及用兵上的精確以及小心。 但有意思的是,最後林爽文並沒有從這個竹山這一個出山口出來,福康安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否進入內山水沙連;民間有諸多關於林爽文的傳說,比如在鹿谷十八龍銀的當地人說,他後來跑到斗六被抓了,又或者聽說跑到埔里去了。 究竟林爽文是怎麼一路從南投鹿谷的大崙山走到苗栗的老衢崎,從福康安的奏摺上無法得知,只能從民間對於他的傳說中去推敲了。
1 評論
竹山社寮甘泉井旁的大石公,張凱惠攝影
0416那日是一個晴朗的日子,我們決定再次前往看與林爽文有關的傳說「甘泉井」,傳聞福康安曾經在這裡駐兵,雖然前一天已經去過,但此次想去拍照記錄一下。 它位址於鄰近集集的竹山社寮,今日社寮經過農村再生、地方的基金會的運作,及在有前瞻性的前輩引領之下,別有風貌,騎摩托車在田野間,並不如南投縣有些農村的過度觀光的經濟模樣,仍可以看到早期農村的民風景緻、氛圍細細維護的樣貌。 今日的路線除了去「甘泉井」拍照之外,想去走走「八通關古道」,確認心裡的疑惑:「是否這與林爽文逃難路線有關?」、「福康安是走哪一條路從集集到鹿谷的呢?」 傳說福康安曾在此紮營的「甘泉井」,張凱惠 攝 甘泉井位於八通關古道靠近社寮國中的路口,今日的甘泉井已經被整理的整潔,在甘泉井的土地公廟的亭裡,可以清楚的看見這裡仍以農業為主要發展,仍可以隱約的看見過去的地貌,只是在植物地景上,這裡已經變的很多,當然有些建築物也已經變成透天厝;這一條小徑是車輛的單行道,路線隨著地貌蜿蜒而上而下,經過幾戶完整的三合院,一落一落的村子清楚的分佈,在甘泉井的八通關古道的路線的摩托車盡頭,是一大片的香蕉園,接下來的兩條腿的路線是直直的通到「八通關古道的社寮暗坑段」。 張凱惠 攝影 一路從「八通關古道」指示牌的引領下,我們前進。 早期,這一條古道是人們從外地走入水沙連區域的一條路線,一路從鹿谷翻山越嶺經過竹山後在進入內觸口的集集,還得看此時是不是濁水溪河水的汛期,若是汛期還得等等才能再進入,那時的濁水溪河水多可以把人捲走的!爾後再走集集更進去的今日水里二坪山土地公鞍嶺進入魚池、埔里;也可以走鹿谷鳳凰經過水里白不口沿著陳有蘭溪抵達信義。這樣看下來,八通關古道並非只有一條路線,而是隨著各地方居民的需要而有所延伸。 林爽文與福康安在集集大戰一場之後,他失敗了,一路從集集撤退到鹿谷小半天,從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集集的位置,以及據傳福康安紮營的社寮「甘泉井」的相對位置。 可以看到這一條福康安可能走的路線。關於林爽文走的路線,則另闢一文來寫。 張凱惠/整理。感謝中研院台灣百年地圖 濁水溪中最纖細的地方,對岸為象鼻山。今日為集集攔河偃,攔住了濁水溪米的濁水。/張凱惠 攝影 從地圖中可以看到約略他們是在集集的哪一個地方大戰,在集集戰役之後,或許福康安是走著集集林尾經過濁水溪中最狹窄的位置「獅頭山」、「象鼻山」,越溪之後到竹山社寮的「甘泉井」紮營,可能走著社寮的今日八通關古道,越過那座山抵達鳳凰、小半天。 「八通關古道的社寮暗坑段」與在社寮農場的入口處這一個方向的「八通關古道的暗坑段」是可以彼此路通的,由此可知「八通關古道」這一條路線的確可以抵達鄰近的聚落分佈。 八通關古道蜈蚣嶺段,再進去真的難以攀爬了呀。/張凱惠 攝影 然在農場入口處的「八通關古道的暗坑段」到「八通關古道的蜈蚣嶺段」的入口處這一個路線其實還是可以騎著摩托車前往的,而進入「蜈蚣嶺段」就如它字面的意義一樣,已經開始進入角度幾乎45度的坡度,也已經沒有柏油路面,只能用兩條腿去行走了。 在只能用兩條腿去行走的路段,準備要進入深山,也由此可知摩托車可抵達的地方或許在早期其實也都是濁水溪分佈的地方,畢竟早期並沒有水泥可以固定河岸的溪水的路線。 而林爽文是怎麼抵達小半天的呢?往南下搭乘竹筏到紫南宮的路線已經被福康安封住了,那他是怎麼走的呢? 我唯一可以想到的一條是,今日集集已經有另外一條「集鹿大橋」,這是民國八十五年建立的,早期的橋只有集集攔河偃旁邊的那條橋可以越過濁水溪,而在沒有橋的時代,又有很多的溪水的時候,就是使用「流籠」通往二地,或許有可能林爽文(或是他的部將)瞭解地勢,知道今日集鹿大橋可以直接通往「瑞田」後可以再抵達小半天,後再越過山林往東部走。 看地圖,其實福康安走八通關古道及林爽文直接越過濁水溪走鹿古瑞田這兩條路線並未相差的太遠,或許可能林爽文使用了某種方式絆住了福康安,於是福康安的起步落後了;又或許林爽文或是他的部眾對集集附近的地勢相當的理解,於是他直接越過濁水溪往瑞田一路抵達小半天,在那又與福康安大戰了一場。 此次的實地踏查過後再整理地圖,其實收穫還挺多的,對於地方的地勢也更加的理解,對於從集集如何抵達鹿谷似乎也有更多的認識,只能另闢文章來說了,哈哈,很期待再去實地踏查看林爽文相關的地方囉。 所以我們可以從地圖中看到這些戰場的位置。 2013年4月10號前往金山寺、關東橋、金山社區的時候,深深地覺得我被GOOGLE地圖騙了,在「 林爽文在新竹的痕跡。(一)」中,曾經修改過一次,關於辨錯將軍一事。 沒想到後來又出錯,關於「關東橋」、「金山社區」的位置,並不如「林爽文在新竹的痕跡。(一)」,文中圖片標誌的那樣,在吳慶杰老師其文「林爽文事件在新竹發生的故事」中,第二個註釋: "[2]根據日據明治四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台灣日日新聞記載:「危哉此橋!新竹樹杞林間輕便鐵道。所經過之關東橋。最為危險。橋高僅數丈。而輕車過此。恆致傾覆。行旅損傷者。至今已不下三十餘人。日前有北門街陶器商戴炎運貨赴樹杞林。乘車過此。不幸自橋上跌下。傷及脅骨。入院就醫。未數日而卒。查此橋適在管甫坑口。此坑乃同治年間。(按:同治年間係乾隆五十一年筆誤)蕃匪作亂北路右營提標兵十二名。及一義犬。戰死於此。縣誌所稱十三兄弟是也。清政府時曾立祠於提標公廳之畔。春秋致祭。以慰忠魂。改隸後。祠充官舍。祭典亦缺。…關東橋附近之居民。有知其事者。竟謂行旅死傷。是此坑鬼作崇未知然否。」,提標公廳(營房)與十三兄弟祠廟正確位置應該在關東橋附近,只可惜如今已經找不到提標公廳與祠廟舊址。" 關東橋成為進入「下員山(六張犁)」、「新埔」的中繼站,而過去的關東橋也於民國73年重建,馬路也拓寬成為四線道。 「關東橋」為通往竹東的必要通道。而在金山寺中的碑文記載,記載著乾隆五十年(1785年),先民開墾金山面設隘防番建寺。 一路從當時的「淡水廳城(竹塹)」(也是今日的新竹市區,清楚地看見當時東門迎曦門),往東開墾,仔細的看地圖,可以看到,此一路是通往新竹內山的入山口,然,入山口也是容易發生戰事的地方。 從地圖中可以看到,從竹塹城到「下員山」必須要沿著「光復路」兩邊的「十八尖山」、「柴梳山」,打開了這一道門之後,第一個遇到的就是「金山面」,由地形上的推論來說,這裡是一個隘口,也是最容易成為「戰場」的地方,可以看到「金山面」的周圍山是成為一個「C」字,而「C」的開口一路經過「關東橋」繼續往東邊的富庶之地前進。 林爽文並未率軍來竹塹城,而是派征北大元帥王作坐鎮竹塹城,在「生活隨筆」中 "淡水同知程峻在中港被圍自殺,竹塹巡檢張芝馨,在城內被殺,被彰化改元稱王的林爽文封為征北大元帥王作,坐鎮竹塹城,泉州人富紳受盡勒索,獻金獻糧,苦不堪言,乃暗中求助城外庄堡客家軍。是時新埔、六張犁多已墾為富庶米倉之良田,引來王作軍隊覬覦,潛入新埔劫掠,反遭殲滅百餘人,被葬於舊名爽文埔的旱坑里。" 可以看到吳慶杰老師在「林爽文事件在新竹發生的故事」: "下員山地區從前為榛狉之區,後來成為六張犁地方放牛之地。牛路頭係趕牛隻入草原之交通要衝,故名,亦係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築之土牛溝舊址。牛路頭位於頭前溪南岸,是竹東鎮員山里最西北邊,為新竹縣、市的交界地,從堤防道路爬上一個短崎就可以看到一個伯公廟,這就是牛頭路頭伯公,是員山里的開庄大伯公。" 一一比較下來,真的太有意思了,沒想到「下員山(六張犁)」成為戰場的原因,是因為泉州人們辛勤地耕作下的富庶米倉良田,被覬覦下而成為一個戰場,這也是為什麼「下員山」成為戰場的原因之一。 每一個「戰場」之所以成為「戰場」,總有一個它的特殊的原因,有些原因也許可以各方文獻彼此對照之下而找著,有些原因可能沒有辦法,只能一切看機緣了。 參考網站:
1.http://tw.myblog.yahoo.com/jw!nUFZG_eFBSiJNIc2j1bw/article?mid=3976,林爽文事件在新竹發生的故事,吳慶杰。(20130415) 2.http://hakka3linepoem.blogspot.tw/2011/04/27.html,生活隨筆。(20130415) 3.http://media.hcccb.gov.tw/manazine/2003-04-26/magazine3-9.htm,竹塹文獻雜誌,吳慶杰。(20130415) 4.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1/C0136300113/Chinese/jin3his.htm,金山面發展史。(20130415) |
|